被上热搜的学校,他们的管理出了什么问题? | 头条
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教育 ,作者林卫民
上饶五小事件已经发生一周多了,舆论还在持续发酵。悲剧已然发生,真相暂不可知,家校关系却被吹到了互联网舆论的风口浪尖上。如何处理网络时代的家校关系,或许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最新必修课了。
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一种感觉,这是家校关系比较糟糕的时代。
引发关系糟糕的原因很多,互联网时代更是把家校关系推向了“风口”,与教育无关的事,因社会问题引发的恶劣心情,都带进了家长组建的虚拟空间群。
人心浮躁,碎片斑斑,本该宁静的教育事务涌入了太多的“浮云”,而且一不小心,处在“风口”的家校关系,突然会被吹向空中,让正在闲步的人群注目和议论。
你所管理的学校,同样也有可能会莫名其妙地被“风口”的某股风带上云端。
为此,学校管理者必须小心行事,建立起有效处理公共事务和主动协调家校关系的运作体系,提高全员教职工的沟通能力,防范“风口”的到达,避免“因某个翅膀的扇动”而引来一场风暴。
壹
小事当大事来处置,小事就会变成无事;小事当无事搁置,小事可能演变成大事。
一个孩子刚弯下腰,另一个孩子从后面撞了上来,将弯着腰的孩子撞到墙上,虽然被撞的孩子头上有一道明显痕印,但在场的教师看了觉得问题不大,就安抚了一下受伤的孩子,也没多了解情况,更没有告知班主任。
待这个孩子回家后,家长发现有伤痕,问孩子怎么回事、被谁欺负的,孩子讲不明白,于是,家长打电话问班主任,班主任也说不知此事。
很自然,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连教师也不知道,人身安全没有保障,就直奔学校,要求查看监控;
但学校教室内的监控,上学时间是没有启用的;后来,事情虽然搞明白了,但家长的情绪一时难以控制,后经多次沟通,总算平息了事态。
如果这位家长更加激烈,将抱怨发到微信群里;如果这个班级的内部管理确实存在某些明显的不足,或者班主任不擅长与家长沟通,一个家长的抱怨会引来更多家长的参与,共同数落教师的不是、学校的不是,激烈的声讨会随即在微信群里展开。
如果舆情没有及时得到控制和疏导,第二天,可能会有家长联名来信要求校领导答复或聚众来校讨个说法。
类似的由于“将一件小事当作无事搁置而引发大事”的案例,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时有出现。
贰
复杂的事要慢些处置,习惯于逻辑和求真的思维,会导致某项事情迅速升格为事件,甚至恶化成群体性事件。
学校发展过程中,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复杂事项,有些是由学校内部问题引发的,有些是由于社会变革、政策变化或上级某项决策导致的。
如果只从逻辑层面去讲道理、作“决不妥协的斗争”,反而会越理论越混乱、越斗争越深陷其中。解决这类问题更需要学校管理层有设计感、故事力、共情力等高情感能力,只依靠理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。
家校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政策解读或宣传不够、某个决策出台过于草率、对未来教育形势变化的判断有误等外部原因。
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学校很自负地认为这是执行上级文件,有政策依据、法律依据,加上学校自身是名校而“牛气十足”,从而对舆情把握不准、误判形势,也没有主动地以高情感能力去精心构建联络家长、解读政策、逐个沟通等工作机制和预案。
因此,处理复杂事务时,放慢节奏、充分与家长沟通、以更加温和的方式去推进工作,这是在“复杂的政策变化”中维持家校和谐、保证学校稳定的关键要素。
叁
家校关系的“风口”通常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,完善学校的公共事务管理体系,提升教职工处置公共事务的能力,显得特别重要。
学校管理的日常运营机制,最初级的通常有两层。
第一层是私人部分,靠每个人的劳动来完成相应的事务,主要有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两个方面。
课堂教学,由教师个体在班级里进行“独立”的操作,完成学科知识传授和学科能力训练的任务;
二是班级管理,由班主任主持对本班级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“独立”的教育,班主任还要完成学科教育之外的关于活动、生活等方面的管理事务。总体来说,学校在这一层面的设计通常是比较精致的。
第二层是公共部分,需要全体教职工一起来完成。
防范校园欺凌事件,校园安全意外事故处置,公共卫生管理例如“对学生便后饭前洗手”的教育和全面督促,包括到校、请假以及每个学生身体排查的晨检,开关门窗通风和值日,校门口的值班,课外自由活动操场的管理……
相比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,这些公共事务的安排是相当复杂和琐碎的,而这一层面的日常运营机制的设计,恰恰是学校管理的软肋所在。
撇开个别无理的家长以及无法抗拒的突发事件,引发家校关系出现“风口”的缘由通常是学校内部管理不够精致甚至出现了混乱,关键的事例常常发生在公共事务层面。
学校管理中最极端和最纯粹的公共管理事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,这是当前学校管理失误的诱因所在。
特别要关注最宽泛的公共管理地带的事务,以及对公共层面和私人层面所创造的混合交错的事务的梳理,这是促使学校管理走向成熟的应有行动,也是规避家校关系产生“风口”的关键所在。
肆
建构家校共治体系,在信任基础上建立“患难与共”的谅解机制,这是家校融洽相处的有效手段。
杜威曾说过,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够让人继续教育自己。离开了自我教育,外在的教育做得再多也是低效和无效的。
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形成“合金”,才能引发教育的内化、激发自我教育的力量。
这就需要引入主动的家校共治体系,用学校的教育价值观来抵挡由家长族群自发产生的价值主张。
家校共治的最大成本在于家长的感知,需要学校借用互联网向家长传播富有教育内涵的教育主张。
传播的本质就是沟通,在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,学校里每天发生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家长微信群议论的热点,如果没有把握好学校教育的好故事、好话题,在价值传递中没有坚持学校教育的品质塑造,也没有积极主动引领家庭教育朝着正确方向前进,建设家校共治体系将成为一句空话。
例如,当规模几千人的学校突然发生学生在某一瞬间爆发呕吐、发烧、腹泻等群发疾病时,学校要及时向食药和防疫部门报告并申请专业部门的援助;
当调查清楚因为什么发生了意外事件,学校要及时向家长代表报告。只要信息通畅,学校处理措施得力,家长也会很快从抱怨转到援助行列,“患难与共”的谅解机制更容易形成。
反之,如果学校躲避家长的责问,含糊其辞、推卸责任,家长就很可能聚集抗议,场面会变得不可收拾。
站在互联网“风口”的家校关系,尽管有着随时被吹上天的风险,但是,学校管理者如果能够机智地将家长族群当成学校成员的组成部分,而不是当作学校工作对立面,并懂得与家长合作,关注舆情、剖析风险、积极主动应对各种变化,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一定能够跨越“风口”,创造家校融洽的一个个美丽的神话。
本文节选自:《学校正面临挑战》
▼
“新校长传媒”投稿邮箱:
2594889720@qq.com
你可能会感兴趣
“孩子要幸福,先让老师和妈妈幸福”……这位教育局长的演讲火了
作者 | 林卫民,现任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,曾任玉环县教研室主任、县中校长、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,浙江省九届人大代表
来源 | 人民教育(ID:irenminjiaoyu)
责编丨芋圆
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
▼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订购